前几天跑到家附近新修的图书馆取几本我预定的书,顺便转了一圈,颇有些感慨。
新图书馆比老的大很多,乍一看像个大仓库。
【资料图】
我们这个小城总共也就十多万人口吧,上学日的下午三点左右,本该是把娃从学校一接,奔赴各大课外班的时间,目测至少 2% 都在这儿了。
站在楼上往下看,看沙发上歪着,地上趴着,台阶上坐着,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的小朋友们,还有在一旁陪同,要不在对着电脑工作,要不也在读书的家长们……
突然有种感慨,有什么 " 鸡娃 ",能比让孩子每天有一大段时间,自由自在地待在书堆敞开阅读尽情吸收,更高境界呢?
我顺着儿童区转了几圈,看到很多熟悉的,逃逃小时候也读过的书。也想起很多他读小学时,在图书馆、在学校里的阅读经历。
今天就索性和大家聊聊阅读吧。话说老美对阅读真不是一般的重视,而且," 阅读 " 还远不仅仅是 " 读 "。有蛮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。
01
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留给阅读
记得上小学时,逃逃每天早上 7:45 开始上课,下午 3:00 放学,除了美术、音乐、体育等每周一两次的课程,其他时间大致是这样安排的:上午在语文老师的班上,学习拼写、语法、阅读;下午在数学老师班里,学数学、科学、计算机等等。
有一次家长会上老师给我分享了更细致的课堂安排表,我才发现,原来他们从早上一到学校,到 9 点一刻这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,全是阅读。
跟我们通常所想象的 " 阅读理解 " 课不同,在这段时间里,并不是大家看同一篇文章,然后分析中心思想大意,讨论作者的思路想法什么的,就是比较纯粹的读,而且,孩子们读的并不是同一本书。
教室里张贴着阅读课的大致时间安排,其中顶上的两小块,Share(相互分享),Mini-lesson(老师讲解阅读方法、策略等),这两部分的占比都很小。
占大头的是下面的 "Independent Reading"(独立阅读)部分。老师曾经给家长们解释过这样安排的原因,即是要利用孩子们早晨精力充沛、思维活跃的宝贵时间来安静阅读、独立思考。
虽然每个学校,每个孩子的时间安排不同,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完全可以参考的。在孩子自己可控的时间里,优先把一天当中的 " 黄金时间 " 留给阅读,先把阅读时间占了,再排其他。
02
读什么书 , 大有讲究
很多家长是不是也跟我一样,喜欢把书分为 Fiction(故事书)和 Non-fiction ( 非故事书 ) 两类,平时也会注意让孩子的选书在两者之间平衡。
但其实这样的分类还很粗糙,远远不够。
每个学期开始,做阅读计划时,老师会给孩子们发一张书的分类卡,分得很细:
比如同样是Fiction,有 Realistic Fiction 现实小说,Historical Fiction 历史小说,Traditional Literature 传统文学,Fantasy 幻想小说,Science Fiction 科幻小说等等;而同样是Non-Fiction,有 Biography/Autobiography 传记,Memoir 自传,Informational 科普信息类等等。
大家也可以对照着看一看,自测一下孩子平时的阅读有没做到 " 营养均衡 "?
Fiction 是不是读了很多校园文学、历史小说、名著,却少了科幻小说?
Non-Fiction 是不是读了很多科普,却忽视了人物传记、自传?
逃逃的老师要求孩子们每个类型都要有涉猎,比如这是四年级一个学期的要求:
数了数这就已经有 22 本了。而且,四年级孩子的书不是那种图多字少的绘本,教室图书角的书目测已经有一定的厚度,想想如果每天不安排那么多时间来阅读的话,一年下来估计完成不了任务。前面提到阅读时间每个孩子读的书都不相同,那究竟怎么选书呢?首先老师会在教室的图书角里放上适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,并且涵盖以上所有分类的书籍,并定期更新。
对孩子们来说,除了用我以前分享过的 "5 Finger Rule 五指选书法 " 来检查难度之外,更重要是要切合自己的兴趣,但是那么厚的一本书,怎么知道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,感不感兴趣呢?
五指选书法
翻开书随便读一页,如有 1 个单词不认识,说明这本书对你来说太简单了。
如有 2-3 个单词不认识,说明难度刚刚好,正合适。
如有 3-4 个单词不认识,说明有点难度,但可以试试看。
如有 5 个以上的单词不认识,说明太难了,留着以后来读。
所以他们的阅读课里有个 "Share" 分享环节,在这个环节里,每位孩子可以通过分享自己读过的书,让其他同学对它有所了解,作为选择参考,具体怎么分享,我们马上来详细讲讲。
03
" 阅读 " 最终是为了 " 思考 "
" 阅读最终是为了思考 ",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阅读课上老师用各种方法、工具来启发和帮助孩子们独立思考。
比如对于故事类的 Fiction 书籍,孩子们需要使用这样的Story Map故事图来整理阅读思路,记录这本书的标题、作者,故事发生的场景、主要角色、遇到什么问题、发生什么事情,问题最终怎么解决,结论是什么等等。
而对于 Non-Fiction 的非故事书籍,则要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、概念图来整理和分析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。比如用树形图来整理整本书的段落提纲;用气泡图来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;用流程图来理清事件的发展顺序;用Venn 韦恩图来分析事物的异同… ..
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孩子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记录、表示出来,然后,在这个基础上,就可以轻松地和同学、老师交流分享了。分享方式有两种:
一种是 Book Talk,就是准备一小段演讲,告诉班上的其他同学这本书好在哪里,为什么值得选择,阅读后你能收获什么,类似我们平时看电影的预告视频一样,给你看过的这本书做个广告,看看有多少同学会为之心动。
另一种是写,给你的朋友、同学、老师写一封信,同样地,告诉他们你正在读什么书,感觉怎么样,如果觉得好,好在哪里?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,还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吸引了你,值不值得推荐给别人等等。
比如下面就是逃逃给他老师写的一封信,大意是他正在读《The Enemy Above》, 因为朋友 Sai 强烈推荐给他,说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(真是两位喜欢虐心的小朋友 ~~), 然后他介绍了书中最重要角色 Anton 身上发生的故事,解释了他为什么喜欢这本书……
你发现没有,在这些实践里,老师已经把孩子们的 " 读 "、" 说 "、" 写 " 完全拉通了,是一个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。记得老师还特别强调过,如果不把阅读时的想法和思考表达出来,别人是没法洞察,也没法帮助孩子深挖提高的,所以,说和写往往会和读结合起来,因为要说要写,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更有动力去多思多想,也更有成就感。
不过话说回来,我觉得很多美国学校里能做到的东西,跟他们的师生人数比有很大关系,逃逃读小学时,班上不到 20 个孩子,所以老师能让他们读不同的书,跟他们一一讨论、或者让孩子们之间交流读书后的所思所想。如果换成 1 vs 30~40 个孩子,也许就很难做到。
这就得靠咱们的家庭教育来补了,只要各位爸爸妈妈够给力,借助一些阅读教辅,效果肯定也不会差。如果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,我下次来多挖挖细节。
EASTWEST
逃逃上了中学后功课非常忙,课外活动也多,已经很少有时间去图书馆了。
很怀念那些一天到晚不知干啥好,就去泡图书馆的美好时光。
也很庆幸,其实孩子的阅读兴趣、阅读习惯培养,能由着自己的喜好畅读群书的,也就小学那几年。到了后面,各科学习紧张起来后,多少有些指哪打哪,考啥读啥的 " 功利 " 因素在。
所以呀,有小学娃的家人们,如果想 " 鸡 ",就多 " 鸡 " 阅读吧!
直播预告丨阅读究竟该怎么学?写作又该怎么学?怎么样把其中的玄妙搞懂,让孩子学出不一样的效果?快来直播间看看吧!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!
Copyright 2015-2022 热讯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